医疗服务

新闻动态

追求卓越,坚守初心——清华一附院举办“第十七届急危重症论坛”

  近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召开“第十七届急危重症论坛” ,既是临床质控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教学的重要措施。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六届,每一届针对不同的主题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各相关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沟通,总结经验教训教学相长,达到共同提高围术期患者管理水平和教学育人的双重目的。

5.jpg

  继心血管、危重症、产科、内分泌、创伤性重度失血性休克等主题之后,此次论坛以普外科两例术后病例为专题,围绕术后早期出现的问题,急危重症质控学组邀请相关科室成员展开讨论分析。张东亚副院长强调,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交流,强化术前全面风险评估和制定围术期应急预案,提升围手术期诊疗能力和水平,特别是临床观察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置病情变化能力,加深对术后出血和低氧风险的认识与防范,全面改善急危重症患者预后。同时,希望临床科室切实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充分利用医院综合优势,促进学科建设和医院高质量发展。

6.jpg

  会前各专业组认真准备,希望选出的病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并涉及多学科,可以承担临床质量控制和临床教学的双重任务,并能够展示医院处理危急重症的能力,为医疗团队提供学习和讨论的机会,有利于学科间的交流提升。另外,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今后患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等。各科主任对这些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医院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医护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决心和对患者安全的承诺。普外科赵立和张子超主任提供了讨论病例,希望通过复盘讨论,强化与相关科室协助,共同提升安全质控管理体系建设。

  副院长张东亚、医务处主任张文静,综合ICU主任晁彦公CCU主任副主任医师李馨普外科主任赵力麻醉科副主任张艳丽和李慧先,输血科主任杨永涛急诊科主任关键及各科相关医务人员参会,会议由晁彦公主任主持。

  第一个病例是曾在外地大型三甲医院有诊疗史的胃恶性肿瘤患者,我院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后出血的救治过程。普外科麻醉科输血科从各自专业角度进行了汇报,普外科张子超主任详细分析了病情变化,对诊疗过程和措施进行了解读,普外科赵力主任、输血科杨永涛主任、综合ICU晁彦公主任等进行了发言和点评。大家复盘讨论了术后出血的观察和处理流程,强调重视围手术期患者的术前评估,尤其是心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评估。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等。此外,还要细心观察伤口敷料和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容量,以判断是否存在内出血。若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快速排查原因,不放过蛛丝马迹。如果高度怀疑术后出血,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并协助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第一时间联系手术室,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第二个病例复盘讨论的是一例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突发低氧的救治过程,普外科麻醉科综合ICU从各自专业角度进行了汇报,特别是综合ICU王枚医师的汇报逻辑清楚、有理有据,临床上自己有思路有见解,通过临床影像、生化指标和疗效进行佐证,体现出了专业医师的专业素质,大家印象深刻。CCU李馨主任分析了术后早期出现低血氧和泡沫痰,可能与术前心肺功能有关,术前要加强评估和心肺功能调整。麻醉科李慧先考虑可能与术后呼吸形式的变化有关,术中正压通气术毕自主呼吸后胸内负压,有可能诱发呼吸出现问题,另外术中液体管理和监测均需要加强。普外科赵力主任、综合ICU晁彦公主任等进行了发言和点评,大家肯定了术前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及冠脉情况的评估的必要性,以及术中体位、呼吸参数以及液体平衡情况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术后发现患者低氧后,立即进行病情评估,迅速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一方面稳定生命体征,一方面抽丝剥茧,积极寻找引起低氧的病因。经过一系列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神经保护和康复措施后,患者转危为安。在医学领域,抢救患者的过程往往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医生们需要在紧张且高压的环境中迅速做出决策,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复盘这些充满艰辛的救治经历,是对救治过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通过仔细回顾每一个细节,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加深医疗团队的思考和认识,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为未来的救治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本次论坛由急危重症学组联合大外科共同承办,通过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共同参与,形成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可以从多角度综合评估患者状况,制定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医疗流程进行严格的质控,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保证了急救工作“一体化”,为病情复杂的患者积极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救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成功率。

  未来的道路上,一定充满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风雨都会坚守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